半岛体育新年假期,朋友圈里掀起了一阵晒18岁时照片的风。老的,小的,兴致勃勃、毫不羞涩地亮出自己18岁时的容颜。看完照片,有人感慨大家越长越残了,岁月终于把少年滋养成油腻的胖子,也有人惊叹女大十八变,如今的她出落得比当年更美丽。
和每一种网络现象一样,这阵晒18岁照片的风来得快,去得也悄无声息。假期结束,大家各就各位,回到忙碌而平凡的工作学习岗位,仿佛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18岁。
辞旧迎新之际,好多人的朋友圈都被18岁照片刷了屏,由头是最后一批90后已经全部成年。那么,为啥回望18岁,成了一时风尚?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们怀旧情结的集体迸发。追忆岁月,感叹芳华,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在新年的节点上,为“佛系青年”和“油腻中年”驻足回望过往提供了一个契机,借此重审流年,自查自省,挺好。
有人想要重回18岁,青春无敌,挥斥方遒。有人说,过去美则美矣,但未历事、不成熟,就算可以“读档”重来半岛体育,也还是算了。还有人说,青春是最不值得花工夫气力去挽留的东西,因为根本就留不住。
青春体现在外貌上。要想留住肉体青春,光喝枸杞可不行,还得多运动,多保养。有次聚餐,大快朵颐后兴尽而归半岛体育,一哥们一定要走几圈再回家。保持身体健康,相当于延长青春。要想美,先迈腿。
青春体现在心态上。有的人觉得自己老了,就给自己降低标准,事事敷衍,这样即使坐拥最美年华也是白搭。心态年轻与否与年龄大小无关。孟郊讲,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岁月不饶人,咱也别饶了岁月,辜负了好时光,虚度光阴必然暮气沉沉。老了也是可以发发少年狂的。
留住青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思维青春,时刻学习,永远学习,这最难。18岁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学啥都快,一张白纸任意涂抹;年龄大了就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老觉得自己那套最对,不愿意跳出来。
按照医学的说法,每过几年我们全身的细胞就会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过几年就是一个新我。那么,我们的思维就更没有理由固步自封。时代激变,人生很长,不断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不断改变。别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障碍,不断打碎自己,不断做个新我。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时代,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奋发有为,恨不得年轻几十岁,好鼓足干劲加油干。这种盼青春,昭示出整个社会的昂扬姿态,成为新时代社会心态的新底色。
2017年12月31日,最后一批“90后”度过18岁生日,这意味着“90后”已全部成年。
对于最后一批“90后”来说,晒“十八岁照”是一个成人礼。“我刚好18岁,要趁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别辜负了青春”,年轻意味着一种进取的状态,晒照片是一种宣示,晒出的是自己作为一名成年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实际上,晒“十八岁照”,并非只是最后一批“90后”的专利,中年人乃至老年人都在晒自己的“十八岁照”。有专家认为,时下刮起的“十八岁照”怀旧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减压方式,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心理诉求。当然,不仅仅是“减压”,晒“十八岁照”是对自己青春的追忆,看着照片上青葱少年稚气未脱阳光无瑕的脸庞,那时的心灵是单纯的,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有着一往无前的激情。晒“十八岁照”让自己“回到”美好的年代。当回眸一路走来的人生脚印,追忆同时其实也是在追问:什么时候变得油腻了油滑了,乃至失去了当年的执着,偏离了自己的初心?
然而,时光不能倒流,怀念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把握当下,“年龄只是个数字,又何必太在意,每个年龄段活得精彩就够了”。晒“十八岁照”,无疑是对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重新启程的激励,有着自加一份压力的勇气。
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对于很多人,晒“十八岁照”,也是晒自己的使命。当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尤其需要“十八岁”时那种燃烧的使命意识,那种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胆魄和干劲。也唯有始终以责任和使命引领,才能铸就无悔的青春岁月,才能让人生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人生有几个十八岁?借着晒“十八岁照”,永远记得十八岁的那条起跑线,不畏浮云遮望眼,一路追赶、砥砺前行,每一天都活出痛快淋漓的精彩,这或许就是晒“十八岁照”的本意和初衷。 (河南日报)
最小的90后都18岁了,在我眼中,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年轻”时候活跃在影视剧里的当红演员,都是哥哥、姐姐辈,而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当红小生、花旦,其实都比自己小一轮,用他们并不成熟的演技演绎我们过往的青春,终于有了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为第一批90后,我和同龄人已经到了与岁月抵抗平庸的年纪。大学毕业已经五六年,同学聚会讨论的不再是专业理想,不再是谁谁的八卦,而是谁生了孩子,谁又换了工作。这可是90后啊!还有人惊讶地发现2008年已经是10年前了,那一年北京刚举办完奥运会,地铁四号线还没有开通,高中刚毕业的我们来到首都上大学,而现在新闻里说的则是几年后的冬奥会……
刚开始,我们还是用假装成熟的语气讨论着这一切,说着说着,就发现成熟并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而是顺其自然的过程。与成熟相对应的词,就是平庸。
晒18岁时的照片,就是一种抵抗平庸的方式。像我们这些出身于普通家庭,通过高考在北上广深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无论承认与否,高考都是人生功名的一个巅峰。尽管在此之后,也有人延续着学术追求,把考学平滑地转化为一生的事业,但于多数人而言,人生前18年的目标就此达成,实现下一个目标需要切换到另一个轨道。切换得好,固然皆大欢喜,切换不好,就会进退失据,陷入迷茫。
在舆论场上,我们这批最老的90后,还要适应另一种身份转换。过去10年,我们都是被当成新锐力量,被鼓励,被呵护,被容忍,仿佛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错的也能说成对的。而现在,舆论对于90后有了不一样的期待,认为你就应该担当一切,错误终究是不能原谅和挽回的。你也终于有了嘲笑染上“网瘾”的小学生玩手游的底气,而浑然不觉当年自己为了集齐“水浒人物卡”而吃了一包又一包干脆面的傻样儿。
有专家分析,1993年是一个衡量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分割线,因为从那一年开始粮票制度被正式取消。对90后而言,1993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出生在这一年以前的人,经历了物质贫乏年代的尾巴,而此后出生的90后,或者说更细分的95后,拥有浑然不同的精神气质。第一批90后最早的时代记忆,是1997年的若干国家大事,而95后从记事起就接受着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式文化。
对刚刚成年的最小的90后来说,舆论语境里的平庸尚且遥远,他们的日常玩伴是即将成为舆论中心的00后,而最早的一批90后要学会适应渐离舆论话语的失落感,那种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底下的体验可能会逐渐远离我们了。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代人必然走向平庸,只不过因为舆论向来有追逐新生代的习惯。延长热门话题保质期的方法当然有很多,但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后90后”时代,维系自己不甘平庸的资本。
10年前,即将20岁的我们,尚且把“奔三”当成一句玩笑,而现在马上就要30岁了,谁都小心翼翼地回避谈论这一年龄大限。当然,我们回避的其实不是数字,而是活法与心态。我们开始抵抗平庸,开始理解韶华难留,开始真正像成年人一样思考和生活。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