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5月20日至31日,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的2023年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本届北京科技周设立主场和分会场,其中主场活动设在城市绿心活力汇,以展示科技创新成就为主;分会场活动设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展示科普创新成果为主。主、分会场总展出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展品近300项,并持续举办12天,成为历届举办时间最长的科技周。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翻了一番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番多,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多,科创征程上硕果累累。
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以“北京新征程”为主线,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展现北京市技术攻关的“征途”。包括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芯片、量子、医药健康、商业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新材料、元宇宙以及新能源及储能10个领域的8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亮相。同时,还有抽象物理、消防安全、低碳生活、检验检测等领域展示联合参展单位的近40项成果。
以人工智能为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SegGPT(通用视觉模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的ChatGLM(千亿参数的对话模型)等分别呈现了人工智能的不同应用场景。通用视觉模型SegGPT拥有识别万物、分割一切的能力,将用于支撑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等实体智能。应用在无人驾驶领域时,SegGPT可以精准地识别和定位出车辆、行人、交通标识、障碍物等目标,帮助智能驾驶进入大街小巷;应用在家庭机器人领域时,SegGPT拥有从少量的示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机器人与真实世界交互提供精准的视觉识别和感知,让机器人灵活应对各式各样的室内环境,助力室内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
千亿参数的对话模型ChatGLM,是一个基于千亿基座模型GLM-130B开发得到的对话语言模型。ChatGLM支持英伟达和国产昇腾、海光及申威处理器进行训练和推理,也是国内唯一上榜的语言模型,已有53个国家369家机构申请使用。ChatGLM 在GLM-130B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文本和代码预训练并通过有监督微调等技术实现人类意图对齐,具备文案写作、信息抽取、角色扮演、问答、对话等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芯片技术发展取得的成果也在北京科技周上得到充分展示。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可重构智能计算芯片是一种全新的高能效AI芯片类型,采用软件/硬件可重构的多维时空域联合计算模式,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性能瓶颈,具有按需即时重构、高能效、低功耗、通用性特点,原生scale-out(向外扩展)架构以近似算力线性扩展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大算力芯片的算力扩展问题,克服制程工艺代差,实现算力飞跃,充分满足算力时代的智能计算需求。据了解,该架构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评为最具前景的未来计算架构。
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立的国内车规级关键芯片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汽车芯片产业链空白。研发的从芯片端到车端应用的“车规级芯片垂直测试平台”及关键技术,形成对芯片器件、芯片系统、控制器部件、整车4个层级测试评价能力,拥有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5个车规级芯片专业实验室及环境舱和实车道路试验环境。目前,已累计开展道路试验验证超过300万公里,含24万公里高低温严苛环境试验验证,为自主车规级芯片大规模产品化应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新材料领域,石墨烯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作为一种高强度新型导电材料,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材料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石墨烯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也应运而生,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装备与工艺包,成功实现了物理性能接近理论极限的超洁净石墨烯制备。
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把医药健康的未来带到公众面前。依托“对偶连续体机构”原创核心关键技术,该款手术机器人取得了先进程度优于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突破,即仅通过单一小切口就能将内窥镜和多个手术器械同时递送到患者体内完成手术。手术机器人的蛇形臂设计,开拓了在泌尿外科、儿科、普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的创新应用,为众多病症治疗提供了更微创的手术方案。自2021年起,手术机器人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合作,完成各类高难度手术二百余例。
一直备受关注的航天育种也在科技周上揭开了面纱。航天育种是一项利用航天技术进行植物种质改良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航天育种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和生活条件,也可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届科技周带来了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航天育种生物质能源——太空芦竹,是经神舟十号飞船搭载后地面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生物产量,同时具有燃烧热量高、富集土壤重金属、纤维素和粗蛋白含量高等特点,耐旱耐涝,耐热耐寒,工业性能突出,每公斤燃烧值为3500至4100大卡,可用于燃烧、发电、造纸、纤维板工业、化学工业、饲料业以及草制品的生产。
逛一圈商场、看一场电影、遛一次公园……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半岛体育,往往都能发现科学和科技的魅力。北京科技周分会场就围绕科普创新成果,以“遇见2023 和谐共生”为主线,通过“遇见科学”“遇见生活”“遇见阅读”等板块,为参观者提供互动性强、体验性好、趣味性浓的日常科普体验。100余个与工作、生活等日常相关科创产品,分别在“遇见科学”“遇见生活”两大板块中展出。“遇见阅读”板块有12家出版社提供的700套精品科普图书可供大家阅读。同时,围绕动植物、自然常识、航空航天等领域还有联合参展单位的3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也同步展出。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将智能停车机器人列为“北京智造”四个专项领域之一,这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民生高度相关的技术产业。北京鑫华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新一代四向穿梭智能泊车机器人,它能横纵四向行走,可实现跨巷道运行,适用于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等智能停车设备,结合互联网+APP、5G、激光导航、生命探测、车位自动分配等先进技术,让停车更高效快捷。
北京城市号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XR拓展现实技术以及VP虚拟制片技术,将元宇宙的数字场景搬到现实中,观众可体验多种虚拟场景,仿佛置身于元宇宙的虚拟空间内,足不出户畅游世界,甚至遨游宇宙空间。据悉,这项技术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生态链,可用于文旅体验、数字直播、娱乐体验、品牌发布会、科学教育、影视制作、博物馆展示等多种场景。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原始气体嗅辨仪、动态稀释气体嗅辨仪、无气味空气发生器、负压采气箱等建材产品气味评价系列设备,可用于评价材料气味强度、气味浓度、愉悦度、可接受度等气味指标。系列设备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村、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的气味控制。基于该系列设备,正在制定国家标准《建材产品的气味释放测试与分级环境测试舱法》,标准将填补行业空白,让房屋装修更绿色、更天然。
作为集中展示北京市科技创新成就、科普创新成果的盛大活动,北京科技周已成为公众了解、体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2023年北京科技周不仅延长了举办时间,还同期在全市“16+1”区、北京市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科普基地等举办科技周活动。东城区科技周期间在全区各街道陆续举办近20场“科普庙会”活动,并同步开展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为辖区居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科普盛宴;西城区科技周中“一馆一营”进社区、暑期“先锋科素营”助力“双减”和企业公益助力科普等亮点活动各具特色,体验感十足;朝阳区聚焦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普惠民成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设置农业科普嘉年华展区,公众近距离感受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朝阳区还组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向公众免费开放;丰台区科技周连线“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活动现场,巡展活动涉及5所学校、3个社区、1个军营和1个企业,科普主题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战略,“创城、创卫、创森”三创等六大类别;石景山区科技周包括专家讲座、限时演出、科普文化市集、科学读书会、集卡游园、共绘画卷、3D科学课、科普研学、科技创新临展等活动,3DVR同步直播,实现“云逛科技周”;门头沟区展示了科技助力生态涵养区发展方面的成果;昌平区以“绿色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不但展示了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先进能源、前沿科技等领域的成果,还面向高校、社区、中小学、机关等组织“绿科技 创未来”四进活动;怀柔区在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举办科技周活动,既展现了怀柔科学城建设的最新成果,又展示了优秀学生发明创新项目共四十余项;延庆区除围绕无人机、体育科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园艺科技等领域展示创新成果外,还特别邀请河北张家口优秀企业参与科技周半岛体育,展示了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创新活力。
北京科技周还设立了“云上”科技周,包括活动日历、精彩展项、新闻中心、精彩视频等栏目,在云展厅对参展项目实行数字化展示,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科学知识。
北京科技周期间,除了展览展示,还有大赛、科普讲座、实景演练、交流会、专题论坛、技能培训、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的特色科普活动,包括“智前沿,主未来”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会、2023年北京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试验技术专业技术计算工具使用演示交流会、绿色建筑技术专题论坛、科普工作能力提升培训、老科学家演讲团、环境产业智能产品交流会、科学剧《嘻游记》、2023年北京市科学实验展演大赛决赛、医学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研讨会暨概念验证项目路演等;分会场设有儿童健康科普剧串烧、120急救科普大课堂、科学之夜、化学表演秀、玩转汽车科普秀、二十四节气等,面向家庭提供寓教于乐的实用科普知识学习。本届北京科技周还覆盖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公众能近距离与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互动,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北京科普影响力。